
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学刊》
院刊简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指导下,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新苗计划”的资金支持,学术刊物《传媒学刊》旨在为社科学子提供学术锻炼和思想沟通的平台。《传媒学刊》秉承“传媒汇思,守正为学”的办刊理念,扎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前沿话题与热点的研究。
往期成果:《传媒学刊》采用“一期一题”的办刊模式,每期设立一个主题并围绕一个领域集中进行研究。前五期已于2021年5月和12月、2022年10月、2023年10月、2024年11月出版,主题分别为“电子游戏”、“媒介、科技与人文关怀”、“二次元”、“网红与偶像文化”、 “青年亚文化”,第六期主题为“人工智能与传播变革”。现面向校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所有专业的学子征稿。
主题设置
1.主题背景: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范式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构人类文明图景。
随着“算力革命”井喷式的爆发,人工智能已突破单纯的技术工具属性,演变为渗透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的变革性力量——“云计算”架构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处理范式,推动认知方式的智能化转型;物联网技术催生出虚实交融的新型社会空间,孕育出独特的数字文化形态与数字生活场景;全球“算力”网络的互联互通,更使得人工智能成为文明对话的新型介质。算法权力与数据资本的交汇催生出新的社会运行机制,智能治理与数字伦理的碰撞引发了全球性哲学思辨。
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意涵,如何把握智能时代的传播规律,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亟需回应的时代命题。
2.主题特点:
人工智能因其独特的价值持续引发关注。
一方面,作为具有自主演化能力的认知工具,它正在重构信息生产、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基本逻辑,形成了人机协同的新型认知框架。 另一方面,作为渗透社会肌理的基础设施,它持续塑造着人际交往模式、社会组织形态与价值评判标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范畴。
可以说,人工智能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引擎,也是重塑文明形态的文化介质,在技术哲学、传播伦理、社会治理等维度展现出丰富的学术纵深。人机关系与情感联结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昭示着共生而非二元论的开放视野的必然性。
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相关概念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我们选择其作为新一期《传媒学刊》的核心主题。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院刊,我们期望为校内外师生及研究者们构建一个深入剖析和探讨人工智能的窗口,提供一个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的平台空间。
通过本期期刊,我们将深入展现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将怀抱人文之火,回归人的本身,分析人机交互的边界及对人类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探究人工智能领域隐含的伦理问题,探讨其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参考主题
刊物诚邀关注“人工智能与传播变革”的研究者赐稿。参考主题如下→
参考主题:
智能传播与治理
人机交互与情感
人工智能的社会接受
数字生命技术的伦理困境与制度建构
生成式AI的内容可信度与责任界定
算法推荐系统与公共话语空间演变
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智能传播基础理论范式创新
AI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战略应用
智能传播实验室建设标准研究
其他相关主题
投稿须知
1.此次征稿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20日。
2.所有作品必须为原创文章,严禁抄袭,未向其他刊物或会议投稿。
3.文章字数在8000字左右为宜。
4.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请使用 doc 或者 docx 格式的电子文档。所有来稿均不做退稿处理。一经录用,将另行通知。
5.请认真完成线上投稿表单:姓名、邮箱、手机号码、学校名称、通信地址、论文题目,并提交论文文档(为便于匿名评审,请确认此文档不包含任何个人信息)。
6.作者投稿前务必根据《新闻与传播研究》稿件格式规范与注释体例要求自行校对。
7.作者投稿则视为许可《传媒学刊》编辑部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其作品。所有稿件均为内部纸质刊物刊行,不影响论文作者继续向其他刊物或会议投稿。
8.《传媒学刊》编辑部对征稿、编辑、刊印和发行刊物等事项享有最终解释权。
9.稿件录用与否会在2025年9月答复。
特别提示: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向投稿者收取稿费、版面费等费用,也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代理投稿事宜。文章刊出后,刊物编辑部将向每位作者提供一本当期刊物及微薄稿酬。未尽事宜,敬请直接通过电子邮件与编辑部进行联系。
欢迎国内外学人积极赐稿。

投稿链接:https://www.wjx.cn/vm/YSCttaz.aspx#
编辑部邮箱:j_media_ucass@163.com
《传媒学刊》往期一览
编辑部邮箱:j_media_ucass@163.com
更多征稿信息请关注“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